诘问北大研究生保送不公是个伪命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华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1 11:10:00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北京大学7月8日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7月9日《北京晨报》)

 

  刻意将北大招生同“不公”衔接是个逻辑失范的伪命题。

 

  近年来的考研热,立志于学术研究的比例并不太高,很多报考研究生者充满了功利性。研究生考试固然不问考生动机,但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高校和导师却可以通过某种调节手段最大限度地将功利性降到最低。譬如北大采取的大量招收保送生即属此例,一方面将本校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收纳到研究生教育层面,另一方面就是接纳“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两项举措,既保证了北大研究生阶段的生源质量,也规避了普通院校应考北大的功利心态和“镀金”风险。

 

  客观地说,人们不能在不涉自我利益的时候对素质教育抱持叶公好龙般的偏爱,对应试教育大肆挞伐,而在真正面临素质教育的考验时却怀念应试教育的恩宠而对素质教育发出“不公平”的深度呐喊。人们对北大招录保送生的诘问,就陷入了这种迷惘的怪圈。究其心结,依然是平均主义的分数论在作怪。

诘问北大研究生保送不公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研究生考试涉及的公共课和专业内容,是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和短时间的突击来实现的,否则社会上就不会有形形色色的考研培训班和突击班。更有甚者,有的普通高校的考研者,为了一圆北大的名校梦,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罔顾自己的专业,成天泡在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的考试题目训练上。试想,这样的学生和北大及重点高校被保送入学的学生相比,谁才更有深厚的学养根基?如果按照平均主义的考研分数来录取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对之,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北大教授们或更有发言权。因为导师处于传帮带研究生的第一线,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可造之才,什么样的学生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枪头”。这样的改革取向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