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对研究生学费与成绩挂钩几点担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报业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3 11:41:00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近日从全国研究生招生咨询活动中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从今年起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式启动学费动态管理。这意味着该校研究生需要凭借成绩高低来进行学费竞争。即公费和自费概念不存在,原则上每名学生都需要缴交学费,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获得全额学费以及生活补助。(7月1日《信息时报》)

     其实,关于学费与成绩挂钩的举措不独华南理工大学如是,在教育部的试点工作中共有14所高校推行这项政策。也就是说,这是教育部将要在全国高校启动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取消培养类别的区分和对学费的动态管理是改革的方向。对此,笔者持赞成态度。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公费和自费的区分有其历史合理性。一方面,经过十年动乱之后,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极缺,国家有以公费培养学生的动力,而且可以用公费这种形式鼓励优秀人才考取研究生;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当时实行计划模式,毕业生的工作由国家统一调遣与分配。通俗点讲,获得享受国家财政提供的公费名额是以牺牲择业自由为代价的。显然,在启动市场经济改革近三十年后,择业自由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且公费与自费的区分已经无法有效约束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以公费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并一定比自费生做出的社会贡献大,取消公费与自费的差别也就顺理成章,实行对学费的动态管理是必然趋势。

     但是,这并意味着没有让人担忧的地方。从新闻报道来看,学费的动态管理就是学费要与成绩挂钩,成绩好者多得奖学金,成绩差者少得或没有奖学金。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究其实质有些地方却必须说说清楚。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热衷于成绩而著称,且以分数高低来进行评价。要知道,研究生教育不是本科教育,更不是高中或初中教育,它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好的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使其在专业领域能够有所贡献。换言之,“成绩”这个可以伸缩的考核标准,必须确定是以“课业成绩”还是“学术成绩”来进行评定。

     如果是“课业成绩”,麻烦就来了,因为现在高校的很多研究生课程对学术研究没有多少价值,尤其是一些在大学期间就重复过的公共课程,许多有想法的研究生并不去上课,而是通过阅读专业著作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虽然不能绝对肯定,这些学生不能考出好的成绩,但大部分人肯定不如整天去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的乖乖学生考的成绩好。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即这些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学术能力的学生,由于其课业成绩较差,不得不缴纳更多的学费。如果是“学术成绩”,如何对学术文章进行区别,让学术水平高的文章得到好成绩。因为当下公开的秘密是,包括教授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花钱发文章,而考核时大多是以文章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以学术成绩进行考核,还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果是两者进行结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课业成绩和学术成绩的比例该如何分配,这关涉到研究生培养到底是分数取向还是学术取向的大方向。

     取消公费与自费的区别不是研究生不用交钱了,而是都要交钱,交完之后由学校根据研究生的成绩以奖学金形式向其发放。成绩好,得到的奖学金高于学费,就相当于以前的“公费”;成绩不好,得到的奖学金低于学费,就相当于“准自费”或“半自费”;得不到奖学金的,说白了,就是“自费”。也就是说,奖学金的一部分其实是研究生自掏腰包,是一部分人的钱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口袋。因此,对于前文表述的忧虑问题,自主权越来越大的高校应该具有通盘考虑,毕竟,这些问题关系到研究生的切身利益。试点工作进行的越细致,对以后的全面推行才会越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