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 充值卡 | 客服中心 | 投放广告
首页 | 考研信息及复习指导 新闻动态 | 报考指南 | 复试调剂 | 复习指导 | 院校导航 | 专业学位 | 经验心得 | 客服中心 | 投稿 | 合作 ·付款方式·联系方式·服务保障
考研专卖店 试卷笔记 | 公共课书籍 | 辅导班 | 专业教材 | 学习卡 | 下载免费资料 政治资料 | 英语资料 | 数学资料 | 专业课资料 | 其他资料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Q
导航: 易考网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热点动态 >> 文章正文
最 新 图 文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考 研 资 讯
新闻动态 考研新闻 热点动态 地方新闻
报考指南 考研常识 考研贴士 政策法规 考研大纲
院校导航 全国招生院校考研信息汇总
复试调剂 复试常识 复试指导 调剂点拨 录取调剂
复习指导 英语复习 政治复习 数学复习 专业课复习
  历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名师导航
专业学位 MBA EMBA MPA 医学考研网 GCT-ME MPH
  法律硕士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在职考研
经验心得 考研故事 考研经验
考博专区 考博新闻 招生简章 复习指导 试题资料
全国考研资料地区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G甘肃 G广西 G贵州
 H湖北 H湖南 H河北 H河南 H黑龙江 J吉林 J江苏 J江西
 L辽宁 N内蒙 S上海 S四川 S山东 S山西 S陕西 T天津
 Y云南 Z浙江 Z中科院 教育学统考 心理学统考 历史学
 (全国资料由易考网提供,点击www.chinakao.cn发现更多)
 >> 考研降温潜台词 经济结构制约高层次人才需求         
考研降温潜台词 经济结构制约高层次人才需求
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3 10:18:00     
[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自动滚屏 ]  
目前的考研“降温”,已显示高等教育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沿着北京故宫旁的一个巷子往里走,一家求职旅社坐落于一个研究所的大院内,武汉大学日语系本科毕业的李明(化名)已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他从武汉到北京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去年毕业时我竞聘过一家世界五百强零售公司,与我同时应聘的还有本校的一些研究生,但我最后还是被录用了。”李明解释了自己不愿报考研究生的理由,“文凭并不是求职中的决胜因素。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很多单位的眼中比研究生一纸文凭含金量要大得多。”

  据中国教育网公布的数据,相比前几年平均20%以上的炽热增长率,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28.2万,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7000余人,增幅仅为0.55%。部分省市还出现几年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的局面。

  这种趋势在2008年的报考中更加明朗,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比去年减少8.2万人,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下降。

  在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前一周,笔者走进位于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考研一幢楼”。

  “考研一幢楼”的前身是“考研一条街”,这条街初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年。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得到青睐,使考研辅导班和考研书店得到迅速发展。

  2002年,经历北京市海淀区的环境综合整治,“考研一条街”变成了“考研一幢楼”,一家媒体以《考研经济热得烫人,考研一条街不怕拆》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与当年拆不垮的“热闹”相比,“考研一幢楼”现已颇显冷清。笔者在现场看到,可能是处于淡季,下午四点来钟,这栋楼上的十几家考研辅导班报名点只剩下三家敞门,其余皆人走门锁,早早下班了。

  “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很多考研书店都关门了。”楼内一家书店的店员对笔者说,“即便是旺季,也不能和前几年比了。”

  由热转冷之因

  考研降温的背后,是研究生就业率的走低。

  2001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大好。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杜嘉曾向媒体表示:“平均来说,2001年清华大学一个研究生有13个职位可以挑选。”

  同年《文汇报》一则新闻的标题是《高学历太抢手 沪三大学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就业方面的利好消息使200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至62.4万人,比2001年增长35.7%,创下报考人数增幅新高。

  紧接着几年,研究生当年的就业状况与次年的报考人数之间显现较强的关联性。

  “我省2006年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甚至低于专科生。”2007年1月29日,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一次讲话中直言,“2007年的‘考研热’大幅度降温,与此是有关联的。就业率是个指挥棒、是个温度计。”

  2003年之后,随着1999年扩招的研究生一批批走向就业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得到迅速满足。

  2004年全国共有硕士毕业生11.05万人;2005年19.5余万人,增幅为76.47%;2006年27万人,增幅为35%;2007年33万人,增幅为22.22%。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社会上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无法达到如此的增幅,研究生看好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自然减员产生的岗位远远无法与庞大的研究生就业人数相平衡。

  北京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在2003年和2005年对全国研究生就业状况作了两次问卷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随之迅速增加”,“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拉动就业的较大需求。”

  该调查分析的数据显示:2003年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研究生毕业时的“落实率”为87.2%;2005年为83.4%,下降3.8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年10月31日公布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显示,2007年,硕士研究生的“落实率”为82.8%。

  尽管与上述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相比,2007年的这项统计放宽了对“落实”的确认标准,将已确定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六种情况一并确认为“落实”,研究生的“落实率”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经济结构之困

  研究生毕业“落实率”走低,一般可归结为硕士研究生数量太多、质量下降,应用型培养模式缺失,用人单位选人趋于理性,而研究生择业还不够理性等问题。而有学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从经济角度探究。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朱佳生运用系统工程的“定性——定量”技术对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多集中在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工作和服务工作,比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公务员、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所占比例为92.8%;而各类一线工业和农业生产工作分别占5.0%和0.1%。可见,第三产业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

  虽然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与其匹配,但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2006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都在52%以上,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大,相应地为初级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看,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21.6%增加到2006年的25.2%,上升了3.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上升了2.9个百分点。

  “现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和前几年的就业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说,“一个是有限的短缺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另外就是技术工人的缺口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紧张更多地表现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上,也就是说主要由大学生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已得到中央高层的关注。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转向适应性增长

  既然经济结构的现状导致目前大量吸收高层次人才出现困难,那么高校是否还应该继续以高速度去扩招呢?

  2004年8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发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期和长期发展模型讨论》,对此提出警告:“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经济密切相关,同时也必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处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为不仅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要相应的经济能力支撑,同时研究生毕业生也需要社会具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来吸纳。因此,必须寻找潜力边界,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模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增长,被视为一种补偿性增长。相比世界研究生教育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中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人数少、在最初阶段发展缓慢。

  1935到1949年,中国仅有200余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长达12年之久。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198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1978年到1999年,累计招生77.3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规模进入了高速扩张时期。

  但补偿性增长毕竟是一种过渡性增长,短时期内的数量扩张难免带来质量下滑。在山东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民盟山东省委的一份提案直言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弊端,比如“导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单纯的师徒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到限制”、“实践能力差、适应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偏弱”等。

  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应当积极地由补偿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转变的呼声越来越强。

  教育部已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

  “学历不等于能力”

  有专家强调,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应对就业的有效方式。高校除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加大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力度。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部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可最终能以学术为终身职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研究生走向了各行各业,而他们所接受的学术型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学校积极做好各方面改革的同时,研究生本身也应从自身寻找原因积极面对就业。岳昌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这些情况。教育质量下降也是相对的,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教育还是不断向前发展,实际上是教育质量的差距拉大了。优秀的毕业生表现更加突出,可以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育质量不高,而面临就业难的多是这些毕业生。”

  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向笔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学历不等于能力,没有能力,不管多高的学历都会面临就业难。所以,对很多毕业生来讲,与其问:‘我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研究生期间我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了么?’”

  朱佳生认为:“不必把目光过分集中在研究生的初就业上,从长远来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更有发展后劲。人才的成长必得经过时间的打磨和实践的锤炼。”

  “我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在本文写作之际,李明给笔者发来了邮件,“(我准备)踏踏实实地工作几年,有了经济上和经验上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读MBA。”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易考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易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易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