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信息及复习指导 新闻动态 | 报考指南 | 复试调剂 | 复习指导 | 院校导航 | 专业学位 | 经验心得 | 客服中心 | 投稿 | 合作 ·付款方式·联系方式·服务保障
考研专卖店 试卷笔记 | 公共课书籍 | 辅导班 | 专业教材 | 学习卡 | 下载免费资料 政治资料 | 英语资料 | 数学资料 | 专业课资料 | 其他资料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研
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接收外校推
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招生报
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生初试
200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
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博
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攻读博士学
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攻读博士学
首都师范大学2006招收攻读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首都师范大
Q
导航: 易考网 >> 院校导航 >> 北京高校 >> 北京师范大学 >> 文章正文
 >>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史培军老师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史培军老师简介
北京师范…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7     
[ 字体:缩小 正常 放大 | 双击自动滚屏 ]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

史培军简历
  出 生:1959年3月10日
  学 位:理学博士
  学 科:地学(地理学)
  专 业: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
  职 称:教授、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
  单 位: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 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电 话:86-10-62207656(O),62207953(O)
  传 真:86-10-62208178
  Email:spj@bnu.edu.cn















[教育] [现任工作与职务] [曾任工作与职务] [现任社会兼职] [曾任社会兼职]
[海外考察] [国内野外考察] [国际合作研究] [主持科研项目-已完成、正在进行]
[著作(含地图)] [主编与编辑的著作(含地图) [培养学生] [博士后合作研究] ]
[中文杂志论文-环境演变、自然灾害、 3S应用、 资源开发、高等教育]
[英文期刊论文] [英文论文集] [文集论文] [科普文章] [获奖成果] [奖励]

--------------------------------------------------------------------------------
■ 教育 返回

1996.09-1995.09 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后
1988.12-1986.0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
1984.10-1982.0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
1982.02-1978.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 现任工作与职务      返回

1999.09-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4.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灾害与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
2003.02-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4.12-  国家减灾委科技委副主任
2000.04-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10-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工作与职务      返回

2000.03-1993.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0.03-2005.10 科技部防沙治沙专家组组长
2000.04-1993.10 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主任
2000.04-200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2003.09-2004.1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
1997.02-2003.0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7.01-1993.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1998.10-1991.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3.10-1991.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
1991.10-1989.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

■ 现任社会兼职      返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学报”常务编委、“资源科学”副主编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编委
中国减灾学会理事,“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减灾”编委
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副会长、常务理事
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地学组成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陕西省人民政府顾问
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
■ 曾任社会兼职      返回

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PGIS)地理信息科学主编
中国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成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委委员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
■ 海外考察      返回

2005.03 - 2005.04 在英国、法国、德国考察高等教育并举行人才招聘会
2005.01.20 - 02.01 在日本考察区域综合减灾并参加世界减灾大会(神户)和亚洲沙尘暴研究会(长崎)
2004.11 在日本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京都大学、日本国立防灾所、日本国立环境
所、日本国立农工所)
2004.07 在意大利Ravello参加第四届国际灾害风险研讨会
2004.02 在日本北海道参加中日土地利用变化合作研究第三次研讨会
2003.11 在英国考察英国高等学校创建一流大学对策
2003.08 在日本京都大学参加第三届国际灾害风险研讨会
2003.07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考察自然灾害研究
2002.09 在日本北海道·金泽考察土地利用变化
2002.07 在奥地利维也纳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减灾
2001.12 在英国牛津、剑桥考察大学科技园与高教
2001.08 在荷兰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2001.06 在日本神户、筑波考察土地利用变化与减灾
2000.12 在香港参加中国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
2000.08 在美国东部考察风险管理研究
2000.09 在美国西部考察GIS技术应用研究
2000.03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9.10 在日本西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9.07 在瑞士参加世界减灾大会并考察灾害管理
1999.04 在澳门考察城市化管理
1999.03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8.08 在香港考察GIS技术应用研究
1998.02 在日本东部考察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1997.09 在美国西部考察自然资源管理
1997.03 在台湾考察地貌与环境演变研究
1996.08 在日本西部考察气候变化与农业环境管理研究
1995.09-1996.03 在美国西部考察加州、内华达州环境与农业发展
1995.08 在美国西部考察全球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
1995.05-1995.06 在挪威考察环境技术的应用与环境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1994.09 在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
1994.05 在日本横滨考察减灾研究
1992.09-1992.10 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考察防洪减灾
■ 国内野外考察      返回

1978.09-2004.12:在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辽宁、
         吉林、黑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云南、
         江西等省区进行野外地学与生态环境考察,总行程达21万公里,共计1200多
         个县(旗、市)。

■ 国际合作研究     返回

1994.09-1996.09 与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合作
         开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

1995.10-1996.10 与日本山口大学农业气象系合作
         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研究

1995.05-1996.10 与美国克拉克大学地理学院合作
         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1995.09-1996.06 与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合作
         开展中国地表动态变化的研究

1997.10- 1999.10 与美国堪萨斯大学遥感中心合作
         开展中国北部草原退化遥感监测研究

1998.11- 2001.03 与日本九州大学合作
         开展城市化与环境管理研究

2000.10-2004.12 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
         开展荒漠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2002.05-2004.12 与日本北海道大学合作
         开展中日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研究

2002.09-2004.12 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
         开展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评价研究

1999.10-     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2000.09-     与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合作
         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

2000.09-     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合作
         开展自然资源管理的人类行为研究

2001.09-     与瑞典环境研究所合作
         开展高风险区域人类脆弱性评估研究
2003.08-     与日本京都大学合作
         开展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2003.08-     与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合作
         开展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2003.10-     与法国遥感中心合作
         开展洪水灾害遥感监测研究
2003.10-     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
         开展深圳-香港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研究
2003.12-     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合作
         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4.10-     与日本国立环境所合作
         开展土地利用变化与防沙治沙研究
2004.10-     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合作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主持科研项目(已完成)      返回

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1985-1989)
主持霍英东基金项目灾害评估模型(1991-1993)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自然灾害保险技术研究(1991-1996)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动态监测研究(1991-1995)
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1992-1995)
主持陕西省优势产业筛选及发展对策研究(1994-1995)
主持中捷友谊农场发展规划研究(1995-1996)
主持内蒙古骨干工程筛选及发展对策研究(1996)
主持大连计委管理信息系统研制(1996-1997)
主持深圳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996-1998)
主持NECT样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国家攀登预选项目)(1996-1999)
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保险防灾核损系统研制(1997-2000)
主持北京郊区经济功能定位研究(1997)
主持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高效农牧业调查与优化对策(1997)
主持中国农村市场建设研究(1997-1998)
主持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骨干工程筛选及可行性研究(1997-1998)
主持大连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制(1997-1999)
主持证券交易中风险控制对策(1997-1998)
主持河北滦平农业产业化规划及实施途径研究(1997-1998)
主持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研究(国家基金项目)(1997-1999)
主持现代环境保健食品研制开发(1998)
主持新疆极端环境条件下特定动植物开发技术(1998)
主持宁夏天然物产有限公司发展知识经济构想(1998)
主持内蒙古羊血资源开发研究(1998)
主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产业化工程示范区建设方案(1998)
主持北京门头沟区“十五”规划研究(1999)
主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国家重大基金项目)(1998-2002)
主持海冰资源开发技术(863预选项目)(2001-2002)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对策研究(2000-2002)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海冰资源开发技术项目(2001-2002)
主持生态资产测量技术预研究(863项目)(2001-2002)
主持云南省政府委托项目:云南药业资源开发规划(2001-2002)
主持民政部委托项目:中国自然灾害与救灾区划(2002-2004)
主持云南省政府委托项目:云南草业与畜牧业规划(2002-2003)
主持国家863项目:生态资产测量产业化体系(2002-2003)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技术与公共政策研究(2002-200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2003-2004)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973项目):北方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研究(1999-2004)
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防沙治沙技术与区域示范研究(2002-2004)
主持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973项目)(2000-2005)
主持国家“十五”863项目: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产业化研究(2003-2005)
■ 主持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返回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研究项目(973)课题:干旱化及其阶段性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2005-2009)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奥合作项目-中国洞庭湖区水灾综合评估模型与减灾对策研究(2005-2007)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2005-2008)
主持科技部中法协作网计划项目:水灾风险管理(2004-2006)
主持中日合作项目: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验研究(2005-2008)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2006-2009)
■ 著作(含地图)      返回
赵羽、金争平、史培军、郝允充著,内蒙古土壤侵蚀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144页,1989
史培军、王静爱,地学概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203页,1989
史培军、王凤慧、武弘麟、方修琦、高永东著,陕西省佳县经济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234页,1990
李博,史培军、李天杰、陈钦峦、杨美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25页,1990
史培军著,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182页,1991
金争平、史培军、侯福昌、赵焕勋著,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型和治理模式,海洋出版,北京,242页,1992
史培军、胡涛、王静爱、方修琦、陈晋著,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194页,1993
江命友、史培军、程梓华、胡家鼎、陈浩著,湖南省自然灾害系统与保险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151页,1993
郭绍礼、杨根生、史培军,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整治与农业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10页,1995
宫鹏、史培军、浦瑞良、郭华东著,对地观测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8页,1996
李积勋、史培军著,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47页,1997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陈晋、齐晔、潘耀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115页,2000
史培军、林儒耕、张可,乌审旗地貌图(1:50万),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史培军、李博、马汝彬,乌审旗土地利用图(1:50万),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史培军,乌海市土地利用图(1:30万),测绘出版社,北京,1988
史培军,乌海市地貌图(1:30万),测绘出版社,北京,1988
史培军主编,陕西省佳县县情系列图(4张,1:20万),海洋出版社,北京,1990
林儒耕、史培军、刘树人,内蒙古自治区地貌图(1:150万),科学出版社,北京,1991
史培军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英文对照),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史培军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光盘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史培军, 江源, 王静爱, 梁进社, 李晓兵, 陈晋, 陈云浩, 何春阳.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4.3.
刘学敏,史培军等. 科技进步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4.
■ 主编与编辑的著作(含地图)      返回
张兰生、史培军、刘恩正、姜继东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英文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
史培军、姜继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中心年报(1990-1991),海洋出版社,北京,1992
李博、史培军、任志弼主编,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1、2集),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北京,1993
史培军、姜继东、仪垂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中心年报(1992-1993),海洋出版社,北京,1993
张兰生、史培军、黄军旗编,国家教委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年报(1994-1996),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1997
史培军、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1997),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1997
史培军、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1998),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1998
史培军、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199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1999
史培军、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2000),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2000
史培军、高尚玉、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200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2001
史培军、高尚玉、伍永秋、杨明川编,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报(200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编,北京,2002
史培军, 高尚玉, 王静爱, 严平.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见: 石玉林, 任阵海, 雷志东, 齐文虎(主编).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4, p195-220.
Huang Chongfu, Shi Peijun, 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Beijing,1998
Shi Peijun, Yang Mingchuan, Land use/Cover Change Dynamic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Dynamics,Beijing Normal Univetsity,24-30,August, Beijing,China
Pei Jun Shi, Norio Okada, Joanne Linnerooth-Bayer, and Yi Ge. A Review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East Asia: Changes in the Human-Monsoon System of East Asia. Trends and Proactive Risk Management of Climate-related Disasters, Springer. 2005
Pei Jun Shi, Norio Okada and Joanne Linnerooth-Baye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forum on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2005.09.14-18.
培养学生  返回

在读硕士生:
  2004级:郑 璟、叶 涛
  2005级:蒲 秋、何 飞

在读博士生:
  2002级:李保俊、聂文东
  2003级:葛 怡、洪世奇(与张文生合作)、何 萍(与刘树坤合作)、冯文利、辜智慧(与陈 晋
      合作)、陈 婧、张国明(与顾卫合作)、田玉刚(与李京合作)
  2004级:刘 婧、潘晓东(与刘学敏合作)、沈培平(与刘学敏合作)
  2005级:王志强(与周 涛合作)、杜 鹃、林荣茂(与刘学敏合作)、李春华(与李 宁合作)

毕业硕士生:
届别 姓 名 工作单位
1991届 张素娟 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系
1992届 陈 晋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1993届 文立玲 中国铁道出版社旅游杂志编辑部
陈 浩 美国克拉克大学
1994届 潘耀忠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规划处
张远明 华泰保险公司车险部
1995届 龚道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索秀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6届 王 平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孔 健 北京中科计算机公司
张惠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1997届 李才兴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延 昊 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
1998届 聂文东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
周武光 北京市平谷区委研究室
1999届 苏 筠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0届 袁 艺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陈志军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2001届 范一大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2002届 周海丽 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
丁 燕 国家信息中心
2004届 顾松刚 美国堪萨斯A&M大学
徐 伟 日本京都大学
毕业博士生:
届别 姓 名 工作单位
1999届 王 平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蒲 淳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
2000届 周武光 北京市平谷区委研究室
刘新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
商彦蕊 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
2002届 于云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周 涛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孔建国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刘 硕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届 何春阳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袁 艺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范一大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2004届 贾敬敦 科技部农社司
邹 铭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国家减灾中心
景贵飞 科技部高新司国家遥感中心
徐小黎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刘 臻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2005届 周俊华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
王 瑛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郭卫平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
张淑英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
李苏楠 科技部信息中心
卓 莉 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博士后

博士后合作研究  返回

出站博士后
  邓瑞春(2002-2004)
  杜树山(2001-2003)
  刘学敏(2000-2002)
  陈云浩(2000-2002)
  严 平(1999-2001)
  哈 斯(1999-2001)
  张文生(1999-2001)
  曹建海(1998-2000)
  唐海萍(1998-2000)
  陈文晖(1997-1999)


中文杂志论文

■ 环境演变 返回

史培军,南毛乌素沙带的形成与利用,内蒙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
史培军,毛乌素沙沙地地名及其形成原因,内蒙古地名知识,1982(2)
史培军,从土地沙漠化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新疆环境保护,1983(4)
史培军,从土地的沙漠化过程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科学、经济、社会,1983(1)
史培军,沙漠化概念释,世界沙漠研究,1983(4)
史培军,试论科尔沁南部大青沟地区沙漠化土地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过程,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1)
史培军,有关沙漠化几个问题的探讨,干旱区研究,1986(4)
史培军、王静爱,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风成沙粒度的统计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4)
史培军、王静爱,论风水两相作用地貌的特征及其发育过程,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6(2)
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黄土高原地区长城沿线及以北风沙区交通能源开发中的沙漠化问题及其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2)
金争平、 史培军,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2)
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黄河沿岸(北长滩-河曲段)风沙问题的初步探讨,中国沙漠,1987(1)
史培军,论中国黄土的成因与演变(整理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增刊)
赵烨、史培军,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土被及全新世以来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增刊)
史培军、降廷梅、刘秋芳,鄂尔多斯高原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中期降水量的复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增刊)
邸醒民、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 黄河沙坡头一河曲河段风成沙入黄沙量的估算,人民黄河,1988(1)
史培军、廖赤眉,大西北的地理环境特点与四大环境(整理中……),干旱区地理,1988(1)
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黄河沿岸风沙入黄沙量估算,科学通报,1988(13)
史培军,论环境古地理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2)
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降水变化与“波动农牧业”,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史培军、方修绮、赵烨等,内蒙古“金三角”地区近500年来降水与温度变化的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增刊)
史培军,论全球现代干旱、半干旱沙区晚第四纪的湿润期与干燥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4)
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地理科学,1990(2)
侯乐锋、史培军,近百年来季风尾闾区的动态变化及其预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研究,1992(3)
史培军,谈鄂尔多斯高原的环境演变,遥感信息,1992(3)
史培军、王静爱、郭素新、索秀芬,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环境考古研究,内蒙古考古,1993(12)
张兰生、史培军,建立人地系统动力学加强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综合研究,科学基金,1994
杨志荣、史培军、方修琦,大青山调角海子地区11KaB.P以来的植被与生态环境变化,植物生态学报,1997,21(6)
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1997(1-2)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55卷2期,2000
李晓兵、史培军,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的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4卷5期,2000
龚道溢、史培军,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变率及其与前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关系,自然资源学报,16卷3期,2001
史培军,李晓兵,王平. 生态区评价中的空间范围确定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自然单元、社会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复合. 第四纪研究,2001,21(4):321-329
史培军,袁艺,陈晋.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1,21(7):1041-1049
史培军,龚道溢. Sahel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 (3 ): 406-412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周宇宇.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 6):679-687
张岩, 刘宝元, 史培军, 江忠善.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作物覆盖因子计算. 生态学报,2001,21(7): 1050-1056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周海丽. 北京海淀区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5(2):588-593
史培军,哈斯. 中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带与非洲萨哈尔地带全新世环境变迁的比较研究. 地学前缘,2002,9(1):121-128
周涛,史培军,范一大. 中国北方土壤适度变化趋势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2002,38(1):131-137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徐小黎.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何春阳,陈晋,史培军,于章涛. 基于CA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88-195
徐小黎,史培军,何春阳. 北京与深圳城市化比较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21-228
龚道溢,史培军,何学兆. 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湿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2002,57(5):505-514
海春兴,史培军,刘宝元,严平. 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50-56
周涛,仪垂祥,史培军,罗中英. 陆地表层碳循环与温度反馈机制研究. 地理研究,2002,21(1):45-53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61-168
周涛, 仪垂祥, 史培军,辐射干燥指数影响下NDVI气候因子的关系,地理学报, 2003, 58(4): 512-518.
周涛, 史培军, 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地理学报, 2003, 58(5): 727-734.
袁艺, 史培军, 刘颖慧, 谢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生态学报, 2003, 23(9): 1832-1840
周海丽, 史培军, 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39(2): 71-279
袁艺, 谢锋, 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39(6): 836-842.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整合陆地表面温度与植被指数信息进行地表覆盖变化研究,第四纪研究, 2003, 23(3).
何春阳, 史培军, 李景刚, 潘耀忠, 陈晋. 中国北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地理学报, 2004, 59(4): 599-607.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宫阿都, 窦闻. 地表覆盖格局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试验[J].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4(11):1244-1248.
贾敬敦, 伍永秋, 张登山, 康慕谊, 史培军. 青海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 资源科学, 2004, 26(3): 9-16.
李景刚,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辜智慧, 徐伟.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地理学报, 2004, 59(2): 274-282.
李晓兵, 陈云浩, 王宏, 史培军. 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3): 270~274.
周涛, 史培军, 孙睿, 王绍强. 气候变化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4, 59(3): 357-365.
■ 自然灾害 返回
史培军、虞立红、张素娟,国内外自然灾害研究综述及我国近期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虞立红、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增刊)。
张兰生,史培军,方修琦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3)。
史培军,论九十年代灾害学,地理新论,1990(1)
史培军,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1991(专刊)
史培军,加强农业保险中的科学技术应用,保险研究,1991(6)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1991年淮河流域洪涝灾情分析,地理学报,1992(5)。
顾朝林、陈田、史培军,1991年苏皖城市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地理学报,1992(4)
史培军,环境风险管理及其应用,管理世界,1993(4)
梁旭、史培军、郝廷青,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灾害学,1993(3)
史培军,美国减灾考察报告,中国减灾,1993(3)
黄崇福、史培军、张远明,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一级模型,自然灾害学报,1994(1)
黄崇福、史培军,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二级模型,自然灾害学报,1994(2)
史培军,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减灾研究与《21世纪议程》,地理学报,1994,49(2)
史培军,论我国减灾科学技术与减灾的发展,中国减灾,1994,4(1)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地理学报,1994(1)
仪垂祥、史培军,熵产生和自然灾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
林海、史培军,当前世界减灾科技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地球科学进展,1994,9(6)
仪垂祥、史培军,自然灾害系统模型-I:理论部分,自然灾害学报,1995(4)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中国沿海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
王静爱、史培军、王平等,1949-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5(2)
黄军旗、史培军,饱气带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单井萃提的理论模型及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王静爱、史培军、王平,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综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黄崇福、史培军,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自然灾害学报,1995(2)
史培军、潘耀忠、湖涛,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演变及环境动态监测研究,自然资源,1995(5)
史培军、王平,三种反映区域自然灾害数据的相对精度检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史培军,防灾减灾技术考察报告,国际学术动态,1996(6)
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1996,5(4)
王静爱、史培军、赵雪蕾,近五年中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7(3)
潘耀忠、史培军,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I :理论部分,自然灾害学报,1997(4)
史培军、苏筠,周武光,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一),自然灾害学报,1998,8(1)
周武光,史培军,柏奎盛,聂文东,灾害保险赔案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自然灾害学报,1998,8(3)
周武光,史培军,洪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与中国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初步探讨,自然灾害学报,1999,8(4)
史培军、周武光,方伟华,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二),自然灾害学报,1999,8(3)
周武光、史培军、方伟华,家户、土地对洪涝灾害的经济响应研究,自然灾害学报,9卷1期,2000
刘新立、史培军,空间不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9卷1期,2000
高尚玉、史培军、哈斯,我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自然灾害学报,9卷3期,2000
史培军、严平、高尚玉、我国风沙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灾害学报,9卷3期,2000
史培军、张宏、王平、周武光,我国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自然灾害学报,9卷3期,2000
王平、史培军,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自然灾害学报,9卷4期,2000
于云江、史培军、鲁春霞,青藏铁路客城区段风沙流特点及沙害防治措施的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0卷1期,2001
周武光,史培军. 我国洪泛区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2期(总164期):110-117
袁艺,史培军. 土地利用对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37(1):131-136
王静爱,徐伟,史培军,武双情,股萧鹤,温庆可.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脆弱性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1-7
史培军, 严平, 袁艺 .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第四纪研究,2001,21(1):41-47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 . 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37(3):409-414
刘新立,史培军 . 区域水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66-72
王平,史培军 . 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 地学前缘,8(4),2001.10,P349-350
于云江,史培军,贺丽萍,刘家琼. 风沙流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62-267
史培军. 三论灾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丁燕, 史培军 . 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1):34-43
邹铭, 史培军, 周武光, 周俊华. 中国洪水灾后恢复重建行动与理论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25-30
周俊华, 史培军, 陈学文. 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44-49
范一大,史培军,王秀山,潘耀忠. 中国北方典型沙尘暴的遥感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89-294
于云江, 史培军, 鲁春霞, 刘家琼,不同风沙条件对几种植物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1): 53-58
范一大, 史培军, 罗敬宁,沙尘暴卫星遥感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3): 367-373
葛怡, 史培军, 周俊华, 邹铭,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上海市水灾灾情模拟,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3): 25-30
罗敬宁, 范一大, 史培军, 陆文杰,周俊华,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2): 28-34
王静爱, 史培军, 王瑛, 杨明川, 苏筠, 李宁,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编制,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4):1-8.
袁艺, 史培军,刘颖慧 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洪涝灾害影响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3):6-13.
潘耀忠, 范一大, 史培军, 顾晓鹤,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1): 1-8.
史培军, 王静爱, 周俊华, 丁燕, 葛怡, 王瑛, 杨明川. 中国水灾风险综合管理-平衡大都市区水灾致灾强度与脆弱性.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4): 1-7。
史培军, 聂文东, 田玉刚, 葛怡, 刘婧, 郑璟,叶涛, 卓莉. 低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洪水灾害形成机制(整理中……).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4(增刊): 12-21.
徐伟, 王静爱, 史培军, 周俊华.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1): 9-15.
周俊华, 史培军, 范一大, 徐伟.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3): 146-151.
邹铭, 李保俊, 王静爱, 杨春燕, 徐伟, 史培军.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2004, 13(4): 135-139.
邹学勇, 刘玉珍, 张春来, 董光荣, 刘连友, 高尚玉, 史培军, 严平, 哈斯.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6): 15-24.
史培军,邹铭,李保俊,周俊华,王瑛,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地球科学进展,2005,20卷,2期,173-179。
范一大,史培军,周俊华,冀萌新,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5,14卷,3期,22-28。
史培军,李保俊,叶涛,王瑛,我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战略调整(整理中……),自然灾害学报,2005,14卷,3期,1-21。
■ 3S应用 返回
史培军、李博、李忠厚、胡涛,大面积草地遥感技术研究,草地学报,1994,(2)
陈晋、史培军、李京,时空一体化数据的TGIS设计的初步探讨,环境遥感,1995(2)
史培军、陈晋,RS与GIS支持的草地雪灾监测实验研究,地理学报,1996,51(4)
潘耀忠、李晓兵、史培军,深圳市南山区环境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环境科学,1997(1)
潘耀忠、史培军、刘惠平等,面向保险业的大面积自然灾害防灾核损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学报,1997(1)
李晓兵、史培军,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植物学报,1999,41(3)
孙枢、史培军,数字地球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第四纪研究,20卷1期,2000
史培军、李晓兵、周武光,利用3S技术检测我国北方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第四纪研究,20卷3期,2000
何春阳、陈晋、陈云浩、史培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混合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6卷3期,2001
陈晋、何春阳、史培军、陈云浩、马楠,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I),遥感学报,5卷4期,2001
陈云浩,李晓兵,史培军. 中国西北地区蒸发散量计算的遥感研究. 地理学报,2001,56(3),261-268
范一大,史培军,潘耀忠,景贵飞.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区域沙尘暴强度监测.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46-51
陈晋,陈云浩,何春阳,史培军. 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植被覆盖率估算亚像元模型与应用. 遥感学报,2001,5(6):416-422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 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的影响(I).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37-42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 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的影响(II).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20-25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 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的影响(III).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3):26-31
陈云浩,李晓兵,史培军,基于遥感的NDVI与气候关系图示研究.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2,7(A)(4):332-335
史培军,潘耀忠,陈云浩,李晓兵,景贵飞,李京,鲜祖康,张淑英. 多尺度生态资产遥感综合测量的技术体系.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69-173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 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城市空间热环境研究. 测绘学报,2002,31(2):139-144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何春阳. 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科学,2002,22(3):317-323
陈云浩,李晓兵,陈晋,史培军. 1983-1992年中国陆地植被NDVI演变特征的变化矢量分析. 遥感学报,2002,6(1):12-18
卓莉, 史培军, 陈晋, 一之濑俊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灯光指数CNLI方法的探讨,地理学报, 2003, 58(6): 893-902.
陈晋, 卓莉, 史培军, 一之濑俊明,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遥感学报, 2003, 7(3): 168-175, 图版I
刘臻, 史培军, 王平. 基于空竟信息技术的财产保险业防灾减损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4, 26(3): 79-101.
潘耀忠, 史培军, 朱文泉, 顾晓鹤, 范一大, 李京.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遥感定量测量. 中国科学D辑, 2004, 34(4): 375-384.
何春阳,曹鑫,史培军,李京. 基于Landsat7 ETM+ 全色数据纹理和结构信息复合的城市建筑信息提取.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 29(9): 800-803.
范一大, 史培军, 辜智慧, 李晓兵. 行政单元数据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 地理科学, 2004, 24(1): 105-108.
■ 资源开发返回
金争平、史培军,内蒙古干旱地区土壤侵蚀过程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2)
王静爱、史培军,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战略,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3)
赵烨、史培军,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土地生产力的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史培军、方修琦,论90年代的地理科学——挑战、机遇、选择与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3)
史培军、王静爱,论我国中部地区贫困地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几种互补模式,国土开发与整治,1992(1)
史培军、黄军旗,为鼓励具有创新的基础研究全面改革基础研究的管理模式,地球科学进展,1994(5)
王静爱、史培军,内蒙古的自然地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5(1)
吴殿廷、史培军,内蒙古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1996(1)
李晓西、史培军,关于对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几点看法,经济动态,1996(6)
史培军,气候变暖的粮食生产与环境改良,国际学术动态,1997(7)
史培军,中国的水危机――困境与对策,战略与管理,1997(6)
史培军、王静爱、 谢云等,最近十五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3)
史培军,资源开发、环境安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刘宝元,史培军, WEPP水蚀预报流域模型,水土保持通报,1998(5)
史培军、周武光,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期(总第161期),2000
张宏,史培军,郑秋红.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与土壤异质性关系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366-370
唐海萍,史培军,李自珍. 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蒿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6-10
吴殿廷,史培军,梁进社. 澳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总第87期):103-109
刘学敏,史培军,李晓西. 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总163期),117-122
李文君,杨明川,史培军.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地理研究,2002,21(4):511-518
史培军,哈斯,袁艺,周俊华,谢锋.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脱盐机理与可利用价值.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53-360
傅先兰,刘学敏,史培军. 西部大开发与城市道路. 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总272期)
史培军,范一大,哈斯,袁艺,谢锋. 利用AVHRR和MODIS数据测算海冰资源量.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45-53
顾卫,史培军,刘杨,谢锋,蔡雪鹏.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负积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8-173
窦闻, 史培军, 陈云浩, 李京,生态资产评估静态部分平衡模型的分析与改进,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626-634.
史培军, 顾卫, 谢锋, 袁艺, 景贵飞,辽东湾冬季海冰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资源科学, 2003, 25(3): 2-8.
顾卫, 顾松刚, 史培军, 刘杨, 崔维佳,海冰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与海水再生周期研究,资源科学, 2003, 25(3):24-32.
徐小黎, 史培军, 杨明川,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15-123
史培军, 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求是, 2003:32-34.
杜树山, 贾敬敦, 张文生, 吴建梅, 邓瑞春, 史培军. 内蒙古药用资源开发与中蒙药产业基地建设[J]. 资源科学, 2004, 26(3): 29-34.
顾松刚, 史培军. 基于混合象元分解的辽东湾海冰资源量估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3): 411-416.
洪世奇, 李晓兵, 刘学敏, 张宏, 唐海萍, 杜群, 史培军.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建设[J]. 资源科学, 2004, 26(3): 35-43.
贾敬敦, 张文生, 杜树山, 吴建梅, 史培军. 青海药用资源开发与中藏药产业基地建设. 资源科学, 2004, 26(3): 17-21.
李苏楠,刘学敏,杨琳,贾敬敦,史培军. 陕北生物资源开发与水苏糖基地的建设. 资源科学, 2004, 26(3): 50-55.
史培军, 李晓兵, 张文生, 徐伟. 论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 资源科学, 2004, 26(3): 2-8.
张淑英, 陈云浩, 李晓兵, 潘耀忠, 李京, 史培军. 内蒙古生态资产测量及生态建设研究. 资源科学, 2004, 26(3): 22-28.
张文生, 杜树山, 洪世奇, 邓瑞春, 吴建梅, 刘学敏, 史培军, 韩建萍. 云南药用资源开发与云药产业基地建设. 资源科学, 2004, 26(3): 44-49.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李晓兵,李 京,李月臣,李景刚,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卷,5期,464-473。
■ 高等教育返回
史培军, 宋长青, 葛道凯, 傅伯杰, 王民, 刘宝元, 王仰麟,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地理学报, 2003, 58(1): 9-16
史培军,关于资源科学定位及其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3): 257-266
史培军, 王民,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新旧体系共舞,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4-5.
王静爱, 吴殿廷, 葛岳静, 梁进社, 史培军,区域地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3, (1):10-16
史培军, 刘建平, 高鹏飞.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考察与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5-12.
史培军, 王民, 钟作慈, 韦志榕. 2003年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报告. 地理教育, 2004(2): 4-5.
唐晓伟, 刘学敏, 史培军.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制度创新. 经济问题探索, 2004(7): 110-112.
■ 英文期刊论文 返回
Huang Chongfu、Shi Peijun、Zhang Yuanming, Fuzzy Mathematical Model of Urban Natural and Risk Assessment, ETE,1994(59)
Huang Chongfu、Shi Peijun、Liu Xinli, Fuzzy Risk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Hazard on City, BUSE FAL, ISSN 0296-3698 AUTOMNE,1995(64)
Zhang Lansheng、Shi Peijun、Wang Jing"ai、Zhu Li,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Version),1995(3)
Shi Peijun、Wang jing"ai、Xie Yun et. al.,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J.Agric.Meteorol.52(5)923-934,1997
Shi Peijun、Wang Jing"ai、Yang Mingchuan, et.al.,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Design and Compilation of Digital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Vol.6,No.2,153-158,2000
Chen Yunhao, Li Xiaobin, Shi Peijun, Estimation of Regional Evapotraspiration over Northwest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Vol.11,No.2,140-148,2001
Liu BY, Nearing MA, Shi PJ, Jia ZW, Slope length effect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0, Vol.64, No.5, 1759-1763.
Shi Peijun, LUCC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LUCCD 2001 in Beijing, LUCC Newsletter, December, 2001, No.7, 8-9
Ping Yan, Peijun Shi, Shangy Gao, Ling Chen, Xingbao Zhang, Lixin Bai, 137Cs Dating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Human Impacts on Dalian Lak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CATENA (47), 2002, 91-99
Guoyu Qiu, Koichi Miyamoto, Sadanori Sase, Yong gao, Peijun Shi and Tomohisa Yano. Comparison of the Three-Temperature Model and Conventional Models for Estimenings Transpiration. JARQ(Japan Agriculture Research Quarterly) , Vol.36, No.2, 2002, 73-82
R.Lee, F. Yu, K.D.Price, J.Ellis, and Peijun Shi. Evaluating Vegetation Phonological Patterns in Inner Mongolia Using NDVI time-series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2, Vol.23, No.12, 2505-2512
Meiyu, Qiong Gao, Yinghui Liu, Hongmei Xu, and Peijun Shi,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of a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to Global Change, Global Ecology Biogeography, 2002, 11(3), 223-231.
Jin Chen, Peng Gong, Chunyang He, Wei Luo, Masazuki Tamura, and Peijun Shi. Assessment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of Beijing by Using a CA-based Urban Growth Model.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Vol.68, No.10, 2002, 1063-1071
Q.Zhang, J.Wang, X.Peng, P.Gong, P.Shi, Urban built-up land change detection with road density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from multi-temporal Landsast TM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2, 23(15), 3057-3078
Qiuguo Yu, Shi Peijun, Shimizu Hideyuki, Tobe Kazuo, Gao Yong, and Omasa Kenji, Vegetation Indicator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u Us Desert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to Remote Sensi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tudies (日本沙漠学会杂志《沙漠研究》) , Vol.11, No.2, 2001, 111-117
SHI Peijun & SONG Changqin,Palynological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Inner Mongolia,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Vol48, No.14, pp1433-1438.
DAO-YI GONG and PEI-JUN SHI,Northern hemispheric NDVI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large-scale climate indicates in sp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3, Vol.24, No.12, pp2559-2566.
Y. PAN, X. LI, P. GONG, C. HE, P.SHI and R. PU,An integrative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in China based on NOAA AVHRR and vegetation-climate indices of the Holdridge life z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3, Vol.24, No.5, pp1009-1027.
Jin Chen, Peng Gong, Chunyang He, Ruiliang Pu, and Peijun Shi,Land-Use/Land-Cover Change Detection Using Improved Change-Vector Analysi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2003, 69(4): 369-379
Guo Yu QIU, Sadanori SASE, Peijun SHI and Guodong DING,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a remotely measurable plant transpiration transfer coefficient,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3, Vol.37, No.3, pp141-149.
Chen Yunhao, Li Xiaobing, Jing Guifei and Shi Peijun,An Estimation Model for Daily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3,Vol. 24, No.1, pp199-205
Zhijun Chen, Jin Chen, Peijun Shi, Masayuki Tamura,An HIS-based Changed Detection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of Urban Expansion Impact on Arable Land Los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3, Vol.,24, No.6, pp1353-1360
Zhang Xin-shi, Shi Pei-jun,Theory and Practical of Marginal Ecosystem Management —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of Grassland and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 China,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Vol.45, No.10, pp 1135-1138(整理中……)
Chen Yun-hao, Li Xiao-bing, Shi Pei-jun, Dou Wen, Li Xia ,Intra-Annual Vegetati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DVI-Ts Space: Application to Farming-Pastoral Zone in North China,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Vol.45, No.10, pp1139-1145
Li Xiao-bing, Chen Yun-hao, Shi Pei-jun, Chen Jin,Detecting Vegetation Fractional Coverage of Typical Steppe in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Multi-Scale Remotely Sensed Data,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Vol.45, No.10, pp 1146-1156
L.Y. Liu, P. J. Shi, X.Y. Zhou, S.Y. Gao, J. H. Wang, W. Q. Ta,Short-term Dynamics of Wind Erosion of Three Newly-Cultivated Grassland Soil in Northern China,Geoderma, 2003, Vol.115, No.1-2, pp55-64.
Liu Lian-You, Gao Shang-Yu, Shi Pei-Jun, Li Xiao-yan, Dong Zhi-Bao,Wind Turned measurements of adobe abrasion by blown sand: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wind velocity and sand flux,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 Vol.53, No.3, pp351-363
Fang Fang Yu, Kevin D. Price, James Ellis and Peijun Shi,Response of Seasonal Vegetation Development to Climatic Variations in Eastern Central Asia,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September 2003, Vol.87, Issue 1, pp42-45
Gong D Y, Shi PJ, and Wang J A. Dai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semiarid region over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 59, 771-784.
Gong DY, Shi PJ. Inter-annual Changes in Eurasian Continent NDVI and Its Sensitivity to the Large-scale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Last 20 Years.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4, 46(2), 186-193.
L. Y. Liu, P. J. Shi, S. Y. Gao, X. Y. Zou, H. Erdon, P. Yan, X. Y. Li, W. Q. Ta, J. H. Wang, C. L. Zhang. 2004. Dustfall in China"s western loess plateau as influenced by dust storm and haze eve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1699-1703.
Peijun Shi, Ping Yan, Yi Yuan, Mark A. Nearing. Wind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4, 28(3): 366-386.
Yan Ping, Shi Peijun. Using the 137Cs technique to estimate wind erosion in Gonghe Bas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Soil Science, 2004, 169(4): 295-305.
Shi Peijun, Yuan Yi, He Chunyang, Li Xiaobing, Chen Yunhao. Land Use Pattern Adjustment under Ecological Security: Look for Secure Land Use Patter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2004, 77 (12): 866-882.
Chunyang He, Qiaofeng Zhang, Yuechen Li, Xiaobing Li, Peijun Shi, Zoning Grassland Protection Are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ing - A Case Study In Xilingol Steppe Grassland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5, Vol64, No13, PP1-13.
Kang Mu-yi, Liu Shuo, Huang Xiao-xia, Dong Shi-kui, Shi Pei-jun, Evaluation of an Ecological Security Model in Zhalute Banner, Inner Mongolia,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Vol.25, No.1, PP60-67.
■ 英文论文集 返回
Shi Peijun,Jing Zhengping, Zhao Yu, Hao Yunchun, Research into Soil Erosion in Iner Mongolia of China by Remote Sensing,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ference,Huhehaote, 1987
Shi Peijun,Fang Xiuqi, The Comparing Analyses of Environment Changes during Holocene in the Crisscross Area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ern China and Sahel in Afria,The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IGU, Beijing, 1990
Zhang Lansheng, Shi Peijun,Fang Xiuqi,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ous Condition of China,The Proceedings of Reg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Pacific Countries, IGU, Beijing, 1990
Li Bo, Shi Peijun,Li Zhonghou, The Production Estimation by Remote Sens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Spacial Patterns of Grassland in Xilingol Leagu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Proceedings of 1992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IGARSS),Washington, USA,1992
Zhang Yuanming, Shi Peijun,Risk Evaluation of Climate Disaster Effects on Rice in Change City, Hunan Province,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and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Beijing, China, 1993(整理中……)
Shi Peijun, Natural Hazards and Disasters in China, Elements of Change,Aspen Global Change Institute,Colorado,CISA,1996
Shi Peijun、Wang Jing"ai、Xie Yun et. al.,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within the Decad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Food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FPEI), Ube, Yamaguchi, Japan, 1996
Shi Peijun、Lin Hui、Liang Jinshe, Shanghai as a Regional Hub, Shanghai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Policy,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 1996
Shi Peijun、Liu Xinli、Huang Chongfu,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 case analysis of Hunan Province agriculture nature disaster,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S./China Workshop on Natural Mitigation and Reduction,SSTC,NOAA, Beijing,1997
Shi Peijun、Wangp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ural Disaster Assessmen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S./China Workshop on Natural Mitigation and Reduction,SSTC,NOAA, Beijing,1997
Shi Peijun, Pan Yaozhong, Zhou Wuguang and Liu Xinli,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curity-A Case Study o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f Shenzhen City, The Proceedings of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1998. 11,p601-p608
Liu Enzheng,Shi Peijun Natural Disaster and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through Insurance in China, The Proceedings of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1998. 11,p601-p608
Liu Xinli、Huang Chongfu、Shi Peijun、Fang weihua, Risk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in Hunan Province, The Proceedings of First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1998. 11,p601-p608
Shi Peijun、Jing Zhouying、Pu Chun, Crisis and Adap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21st Century China, The Proceedings of Intetnational Technolog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 USA,1998
Huang Chongfu、Shi Peijun, Fuzzy Risk and Calculation,Proceedings of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1999), 90-94, 1999
Zhang Qiaofeng, Wang Jinfei, Peng Xulong, Gong Peng, Shi Peijun, Use of a Structural Measure for Urban Expansion Analysis fron Landsat TM Data.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2nd Annual Cannadian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ctoria,BC, Canada, 2000
Zhang Qiaofeng, Wang Jinfei, Peng Xulong, Gong Peng, Shi Peijun, Detecting Urban Expansion Using Landsat TM Images- A Comparision of TEchnique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9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AG), Pittsburgh, Pennsylvania,USA, 2000
Shi Peijun、Liu Lianyou、Gao Shangyu, Distribution and Tendency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Researches to Combat, Tsukuba, Japan,2000(整理中……)
Zhang Qiaofeng, Wang Jinfei, Gong Peng, Shi Peijun, Texture Analysis for Urban Spatial Pattern Study Using SPOT Imagery. The 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IGARSS),Sydney, Australia, 2001
Shi Peijun, He Chunyang, Chen Jin, Land Use Land Cover Changes Dynamics of Beijing in China last Twenty Years. The Proceedings of Global Change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1 (整理中……)
Shi Peijun, Wang Jing’ai, Yan Ping, Yuanyi.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uststorm Disaster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econd Asian Symposium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July 17, 2001, Kobe, Japan
Peijun Shi, Jing’ai Wang, Mingchuan Yang, Ying Wang, Yan Ding, Junhua Zhou.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of Flood Disaster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Second Annual IIASA-DPRI Meeting, July 29-31, 2002, Viena, Austria, 1-16
Peijun Shi, Yuan Yi, He Chunyang, Zhou Junhua, Land-use cover chang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roceedings of First China-Japan Land-use/cover Symposium, August 10-25, (日本)金泽,2002.
Fan Yi-da, SHI Pei-jun, Ge Yi, Dou Wen,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dust storm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Toronto, Canada, July, 2002.
Chen Yunhao, Li Xiaobing and Shi Peijun,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hange based on NDVI time-trajectories Dat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Toronto, Canada, July, 2002.
Shi Peijun, Yan Ping, Yuan Yi, Wind erosion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Keynote’s Paper of 12th International Soil Conservation, Beijing, China, May 26-31, 2002.
Peijun Shi, Jing’ai Wang, Junhua Zhou, Yi Yuan, Yi Ge, Mingchuan Yang. A New Strategy for the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of Flood Risk Conflicts in China. World Congress on Risk, Brussels, Belgium. June 22-25, 2003.
Peijun Shi, YI Yuan, Yi Ge, Junhua Zhou, Mingchuan Yang.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of Flood Disaster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II)----To Adjust Land Use Structure and Pattern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3rd Annual DPRI-IIASA Meeting, Kyoto University, Japan, July 3-5, 2003.
Shi Peijun, Shimizu Hideyuki, Liu Lianyou, Fan Yida, Yu yunjiang. Land degradation and blown-sand disasters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Proceeding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hanges. P. 182. October 19-22, 2004, Tsukuba, Japan.
SHI Peijun, Guo Yu QIU, Hideyuki SHIMIZU, Kenji OMASA. Remotely de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of vegetation by three temperatures model. Proceeding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hanges. P. 182. October 19-22, 2004, Tsukuba, Japan.
Chunyang He, Yaozhong Pan*, Peijun Shi, Xiaobing Li, Jin Chen,Yuechen Li, Jinggang Li. Developing 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Proceedings of IGARSS, 2004, 9: 0-7803-8743-0/04/$20.00 (C) 2004 IEEE.
Chunyang He, Yuechen Li*, Xiaobing Li, Peijun Shi, Yaozhong Pan, Jin Chen. Zoning Grassland Protection Are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with a case study in Xilingol "typical steppe" grassland in north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IGARSS, 2004, 9: 0-7803-8743-0/04/$20.00 (C) 2004 IEEE.
QIU Guo Yu, Peijun SHI, Liming WANG, Qingtao ZHANG, Yong GAO, Yuanrun ZHENG, Hideyuki SHIMIZU. Tendency of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during last 50 year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desertification - Synthetic activities for the contribution to UNCCD. P.19. February 2nd, 2004, Tsukuba, Japan.
SHI Peijun, He Chunyang, Li Jinggang, Chen Jing, Pan Yaozhong, Xu Wei, Li Yuechen. Modelling scenario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by system dynamic model. CJLUC Project Report 2003, 2004: 107-122.
SHI Peijun, Yuan Yi, Chen Jing, Xu Wei.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runoff in Shenzhen City, China. CJLUC Project Report 2003, 2004: 53-65.(国际会议)
Shi Peijun, Xu Wei, Zong Tian. Effect Assessment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of Earthquake at Urban Areas in China. Fourth Annual IIASA-DPRI Forum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CUEBC, Ravello, Italy, 3-7 July 2004.
Shi Peijun, Liu Xueming and Yang Mingchuan.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Western Regions (Edited by Y. M. Yeung and Shan Jianf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33-151)
Shi Peijun, Ye Tao, Pan Yaozhong, Li Jing, Li Xiaobing, Zhang Shuying,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Capital Assessment Of China, CJLUC Project Report 2004, China-Japan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Ⅳ), Asahikana, Japan, 2005.
■ 文集论文      返回
史培军,应用红外彩色航空像片估算区域现状风蚀量的研究——以科尔沁草原南部大青沟地区为例,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1),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史培军,武弘麟,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的环境变迁,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2),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史培军、林儒耕、刘树人,内蒙古地貌的遥感应用研究,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史培军、赵羽、金争平、郝允充,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87
王铮、韦省民、史培军、戴二彪,论地理工程,资源、环境、区域开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邸醒民、杨根生、刘阳宣、史培军,黄河沿岸(沙坡头一河曲段)风成沙入黄沙量的探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8
史培军,中华文明的文化地理环境,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史培军、赵烨、王静爱、金争平,内蒙古草原区风蚀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
耿侃、史培军,中国生态灾害及其防治途径,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
张兰生、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及减灾对策,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
方修琦、张兰生、史培军、邹铭,内蒙古河套及邻近地区近2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气候灾害,区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
史培军、王静爱,土地复垦,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史培军、方修琦、赵烨、邹铭,10000年来河套及邻近地区在几种时间尺度上的降水变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地质出版社,1991
史培军、林儒耕,内蒙古自治区1:150万地貌图说明书,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系列地图说明书,科学出版社,1992
史培军、方修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与非洲萨哈尔带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比较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
张兰生、史培军、方修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鄂尔多斯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预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地质出版社,1992
赵济、史培军,内蒙古区,中国自然区域及其整治开发(整理中……),科学出版社,1992
史培军、方修琦,金争平等,晋陕蒙接壤地区环境演变与土壤侵蚀临界值估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界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史培军、田广金,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考古研究,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
方修琦、史培军、梁旭,陕北旱灾历史变化规律,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
史培军、王凤慧、武弘麟、方修琦、王静爱,陕西省佳县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
史培军、王静爱,试论风沙危害治理及沙产业,中国青年环境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
史培军、李容全,我们对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之若干问题的认识,地球表层科学进展,测绘出版社,1994
史培军、王静爱,内蒙古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与整治对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史培军,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贾炅、史培军, 沙产业中微型藻类的规模生产,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史培军、吴殿廷、梁进社,澳门产业结构与资源保障战略研究,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研究,澳门出版社,1999
史培军,王静爱,严平,袁艺. 中国风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国际环境保护大会论文集,第五届北京国际周组委会,2002,174-179
■ 科普文章      返回
史培军,鸟岛是怎样形成的,内蒙师院校刊,1980
史培军,泰山“仙人桥”,内蒙师院校刊,1980
史培军译,两个青年人和公牛,内蒙师院校刊,1981
宋海、史培军,地球上的沙漠(整理中……),广播电视报,1984.14,1984
宋海、史培军,沙漠是怎样形成的?(整理中……),广播电视报,1984.20,1984
宋海、史培军,沙漠里的植物(整理中……),广播电视报,1984.27,1984
宋海、史培军,田地会变成沙漠吗?(整理中……),广播电视报,1984.27,1984
宋海、史培军,沙漠会变成良田吗?(整理中……),广播电视报,1984.27,1984
史培军译,教学服务的好课堂,呼市郊区蔬菜气象试验站为大专院校提供实习条件,气象通讯,1985
钱江、史培军,学一点经济地理学,内蒙古日报,1981.10.26, 1981
史培军,新技术应用与救灾工作科学化,社会保障报,1989.4.28,1989
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地理科学,第10卷2期,1989.4.28,1990
史培军,灾害与灾害学,地理知识,1991.1,1991
史培军,我国农业灾情要览,地理知识,1991.6,1991
史培军,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学”研讨会在京召开,地理学报,46卷,382-384,1991
史培军,九十年代灾害学,百科知识, 1992
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的探讨——揭示人类所面临的若干环境与灾害问题的成因机制,21世纪的地球科学与21世纪的地球科学家,1997
史培军,洪灾过后说重建,科技日报,1998.9.30,1998
史培军、李晓军,人地系统动力学与生态安全建设,科技日报,1998.11.7,1998
■ 获奖成果      返回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
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一等奖,2004
中国生态资产测量技术体系,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三等奖,2003
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与改革,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2-001-3),1997
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7229),1997
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题研究,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94.2.42.3),1995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
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40858),1994
黄河流域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S933012-G02),1994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题研究,国家土地局优秀成果一等奖,1993
“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编制和农村灾害保险技术试验研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科技一等奖,1993
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92-09703),1993
陕西省佳县经济发展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91-12401),1992
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土壤地侵蚀图,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
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地貌,土地利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
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地貌,土地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
■ 奖 励      返回
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8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奖励
1997年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人选
1992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协)
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奖励(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
1991年获首届青年地理学奖(中国地理学会)
1989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

文章录入:jijie0717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文章:

  • 下一条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易考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易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易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网站申明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